原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:走近兵马俑二号坑,探索秦军的多兵种特殊部队
2022-09-15 17:58
发布于:陕西省
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,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保护大厅东端北侧,有一座占地面积约1.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。这里坐落于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上,以“边发掘”和“边展出”的形式对游客开放。跟秦兵马俑一号坑相比,这里的兵种多、车辆多、造型种类多、建筑结构复杂——
申威隆:90后“陕西文博一哥”1976年初,在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,开始修建保护大厅以后,考古队的工作重点便转移到寻找新的兵马俑坑上。4月21日,在一号坑东端北侧的一棵杏树旁边勘探到夯土遗迹。4月23日,在这里探出陶俑残片,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被发现了!
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,考古工作者对二号坑进行钻探和试掘。这里是一个坐西朝东的曲尺型军阵,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,由四个独立的单元组成,分别为弩兵方阵、战车方阵、骑兵方阵和混合方阵。
二号坑最东端突出的是弩兵方阵,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南北向的长廊,中间有六条东西向的过洞,过洞的两端与长廊相连接。经过考古发掘后,在长廊内发现172件立射俑,在过洞内发现160件跪射俑。
据说,立射俑位于外侧,跪射俑位于内侧,这样的编列与弩兵的作战特点有关。弩兵进行射击时,要求前方无立兵,以免误伤自己人员,所以前边士兵必须蹲下。另外,士兵拉弩缓慢,需要轮番射击,才能使敌人措手不及,大大提高弩机的杀伤力。
二号坑南半部分是战车方阵,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南北向的长廊,中间有八条东西向的过洞,长廊与过洞间用立木封堵。经过考古勘探和试掘,推测每个过洞内有8辆战车,战车都是四马系驾的单辕车,也被称为“驷马战车”。
在战车之上,中间是御手,双手向前平举作握缰绳状。在御手左右两侧,各站着一名士兵,一手持长兵器,一手作按车状,被称为“车左”和“车右”。除此之外,车上还配有远射程的弓箭和近距离格斗使用的矛、钺等兵器。
二号坑北半部分是骑兵方阵,由三条东西向的过洞组成,东端与弩兵方阵一墙之隔,西端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廊。经过考古勘探和试掘,在每一条过洞内,前方有两乘战车,中间夹着一排骑兵;后方是九排骑兵,每排有骑兵四人,每人各牵一匹马。
战车在前,骑兵在后,分别为前线和后线,反映出战车与骑兵的混合方阵。当时,虽然骑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,但是在战场上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军阵。以车为正,以骑为奇,战车在战场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,骑兵以行动迅速和不受地形限制的优势配合战车。
二号坑的中部偏北侧是混合方阵,由三条东西向的过洞组成,东端与弩兵方阵一墙之隔,西端向西侧延伸突出。经过考古勘探和试掘,这里的三条过洞内总共有战车19辆、步兵俑264件、骑兵俑8件。
在这个混合的军阵之中,战车、步兵和骑兵结合,战车在前,步兵在后,骑兵配合,各取所长。战车冲击力大,受到地形限制,不如骑兵灵活。当时,没有马镫,骑兵无法使用兵器,所以冲击力不如战车。步兵能使用兵器,却没有骑兵迅速。因此,混合军阵反映了“易则多其车,险则多其骑,厄则多其弩”的古代战法。
在二号坑西北角,出土了一堆砖坯,数量总共为318块。这里位于骑兵方阵的北端,正对着西侧的门道,旁边还有一座汉墓。这些砖坯堆积不整齐,东高西低,零乱放置,没有规律。当时,为什么会将这些未烧成的砖坯堆放于此呢?
1982年,在旁边的下和村发现窑址,为秦兵马俑坑烧制铺地砖的陶窑。根据推测,秦兵马俑二号坑西北角堆积的砖坯均来自这里的陶窑。当时,在二号坑修建结束之际,工人将剩下的砖坯堆放于此,把二号坑的通道封堵起来,标志着兵马俑坑修建完工。
在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保护大厅内的北侧,陈列着五件陶俑,均出土于二号坑。它们分别为跪射俑、立射俑、骑兵俑、中级军吏俑、高级军吏俑,经过修复,光鲜亮丽。
跪射俑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,左腿蹲曲,右膝着地,双手在身体的右侧,一上一下作握弓状;立射俑表现出一个持弩发射的预备动作,双足成丁字形,左腿微弓,右腿后绷。左臂向左侧半举,右臂曲举于胸前;跪射俑挺拔劲健,一手牵拉马缰,一手作提弓状。马头有络头,口中含衔镳,背部有鞍鞯,未发现马镫;高级军吏俑俗称为“将军俑”,可能是都尉或者郡尉一级的官员,久经沙场,战功赫赫;高级中级军吏俑为身份低于将军的下级军官,不仅穿着服饰与将军不同,而且气度和精神也有差异。
秦兵马俑二号坑的四个军阵各自独立,相互配合,融为一体。大阵套小阵,大营包小营,阵中有阵,营中有营。同时,这里出土的陶俑种类多,武士的形象多样,乃兵马俑的精华。因此,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军阵图谱,成为研究秦代军队发展历史的珍贵宝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